根据建筑规范及实际工程要求,没有地下室的基础底面和侧面是否需做防水需综合以下因素判断:
一、需做防水的场景
地下水位较高或湿润环境
若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或土壤长期湿润(如南方多雨地区),地下水易通过毛细作用渗透至基础结构,导致混凝土腐蚀或基础失稳。此时底面及侧面均需设置防水层。
正负零标高低于室外地面
当建筑首层地面(±0.00)低于周边场地时,侧面易受地表水渗透影响,需在基础侧面增设防水措施(如防水涂料或卷材)。
使用抗渗混凝土未达要求
若基础混凝土抗渗等级不足,需通过外防水层补强。常见做法包括:底面铺设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,侧面涂刷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等。
二、可不做防水的场景
干燥地区且地下水位较低
在北方干旱地区或地下水位长期低于基础底面时,仅需做好结构自防水(如采用抗渗混凝土),无需额外增设外防水层。
临时或低重要性建筑
临时建筑或对防水要求较低的结构(如仓库、车棚),可简化防水措施,但需确保基础周边排水通畅。
三、推荐做法
材料选择:优先选用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(底面)或聚合物防水涂料(侧面),兼顾抗压性和耐久性。
构造措施:
底面防水层应延伸至基础侧面,并与侧面防水层搭接形成闭合系统。
侧面防水层高度至少覆盖至室外地面以上300mm,防止地表水倒灌。
设计依据:需以地质勘察报告及结构设计图纸为准,明确防水等级及具体做法。
四、常见误区
“无地下室=无需防水”:防水需求与地下室无关,主要取决于环境水文条件。
仅依赖结构自防水:抗渗混凝土可延缓渗漏,但长期浸泡下仍需外防水层协同作用。
扫码关注更多精彩!